作者 曹和平(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中国经济增速在2011年以后连续四年下滑,2015年再跌落0.5个百分点(增速6.9%),破了保七的心理关口。当时,很多人在问,作为世界经济增长最为强劲的中国经济发动机会否熄灭?2016年年初的时候,国内外都在担心中国宏观经济走势是否还会继续下滑。理论界也在担忧,三十多年来,中国宏观管理一直偏重于总需求管理,累积的过剩产能、二级市场的资产泡沫以及库存,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消化的门槛性条件,考验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具有效性。可以说,2016年,也是社会心理压力比较大的一年。
2016年经济全年平稳过渡
回过头来看2016年,前三季度增长平稳。第一季度GDP增长6.7%。第二季度,海外股市波动,国内股市下降速度快,人们担心投资滑坡。执行下来,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也是6.7%。第三季度还是6.7%。那么,第四季度会如何呢?当时,一些不同的声音冒了出来,连着三个季度6.7%,是不是统计有问题?中国统计在地方一直有GDP数据增速冲动,但是,在国家层面,统计体系内部设置的核算制度,有效地对冲了系统性偏差。另外,李克强总理曾特别重视的三个指标是统计局口径之外第二管道的数据,可以从利益独立方的角度来印证GDP增速。
研究这三个经济指标发现,到2016年9月份的时候,当月信贷余额增加1.22万亿,货物周转量增加5.6%,全社会发电量同比增加6.9%。而在前几个月尚得不到到序列性的观察数据。此后的10、11月份,三类数字在时间序列上一直维持在与去年同比最少增加7%,最高增加11.4%的高位速度上。这表明车间内和车间外经济数据——“物流-采购-供应链管理”等一类先行指标在逻辑性向好的同时,出现时间序列向好。也就是说,有了这些先行数据,中国经济在第四季度增速一定会好。当然,现在我们知道,第四季度经济增速为6.8%。
2016全年平均下来,增速6.7%,实现平稳增长的目标。这是一场超级复杂、超长时间、超大规模的战役,中国初步取得了胜利。应该说,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政策主导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处在人均GDP8000-12000美元的年轻增长态上,只要政策对路,没有不增长的道理。
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学机制到底在哪里?凭什么你“老过五关斩六将”,别的国家都是笨伯吗?其实,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任何国家一样,都有自身经济体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普遍性原因,和世界其他经济体一样,只不过是给定市场条件下,要素资源的配置从世界贸易的产业低端向中端再向高端爬升。比如,在世界范围,进入发达经济体的门槛性度量指标是人均GDP1.2万美元,西方高度发达的经济体都在5万美元以上,像美国就接近6万美元。中国人均GDP增速达到8000美元段后怎么会戛然而止呢?事实上,中国经济传承性的增长动力没有消失。在人均GDP8000—12000美元段上,产业自身的升级和居民自身的消费,就构成了经济增长的产业内在发展动力和消费升级拉动产业升级的增长动力。
中国经济增长,除了有世界经济体自身增长的共性动力机制——即人均收入阶段较低时期的经济升级动力,还有其增长的特殊动力机制——人口规模动力。比如,中国的电商在过去几年间都在超高速增长阶段,出现了BAT这样的世界级电商企业,出现了几十万家互联网电商和约万家金融电商中介。
过去三年,中国经济一直在下行区间,但是劳动就业指标都是在1-10月份之前就完成了全年就业任务。这既是中国经济产业升级使然,也是中国经济在互联网电商时代受益于自己人口规模优势使然。在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区域性差距,城乡差距和消除这些差距带来的内在需求,中国经济增长的综合性动力是强劲的。
增速猜想:最好不要超过7%
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会如何?如果中国宏观决策不在增速上适当限制的话,很可能增速超过7%,起码在第一、第二季度很可能。当我们考虑到环境压力时,我更愿意看到GDP增速在5.5-7.5某个区间,最好不要超过7%。在结构优化的意义上,我愿意接受经济在6%以下的增速。
去年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初步确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引导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提出引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套政策框架。
会议还指出,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
但是说到此,我们还没有考虑到一个经济学家经常忽略的变量,那就是技术变革因素。根据世界各国传来的信息,人类技术发展到今天,正在出现我们从未见过的新技术革命。1980年以后,地面下的光纤互联网在人们尚未觉察的情况下将地面上两亿多台固定在桌面的台式电脑联网整合,形成信息互联时代。1999年末期以后,出现移动互联网。地面上每五十公里组合而成的蜂窝互联网将人们手中9亿台移动式电脑——智能手机联网整合,形成移动互联时代。2010年以后,少数具有远见的数据公司建立联通地下光纤互联网和地上蜂窝互联网的关口站基础设施,将地下光纤互联网和地上移动蜂窝互联网合一,使得互联网设施在国民经济体系升级意义上出现鲤鱼跃龙门式的惊险一跳,“万物互联”时代到来。在未来可预见的5-7年时间,如果卫星互联门槛性条件出现,则类似移动“wifi”效能的三网合一时代来临,将会出现万物互联向智能互联时代迈进,新技术革命出现“人神合一”的经济现象:大数据智慧经济时代来临。
这种经济时代,有三个经济体最有发展优势,美国、中国和印度。如果良性发展,“中-美-欧-日-俄-印-印尼-巴西-巴基斯坦”人口九大经济体联合起来,发展世界性的数字智能经济的话,中国经济非常可能有一个爆发式的成长。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中国企业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