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9日,一线P2P平台红岭创投被爆出一笔7000万元借款坏账,这一消息再次引发了市场对国内P2P模式的讨论以及对P2P未来发展的忧虑。“其实,就快速发展的P2P行业来说,问题平台层出不穷,已经使许多投资人失去信心。”对于该事件,投融界一位观察员评论道。
根据投融界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我国仍然存在的P2P平台数量在接近1600家左右,预计2015年会增至2000家以上,行业内每天都会有新的P2P平台上线。同样呈现快速增长的是问题平台数量,根据投融界提供的数据显示,仅1月份全月就有69家平台出现问题,而在去年12月,此数据是92家。也就是说,最近两个月,平均每一天,就有2-3家P2P平台出现问题。
P2P平台出现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有“跑路”、诈骗、老板失联、倒闭、网站关闭这类注定损失本金的问题,也有提现困难、经侦介入、平台资质造假等让人提心吊胆的问题。
“P2P平台从出现到持续大爆发,包括新模式、新平台的大爆发,也包括新问题的大爆发,在我们对P2P新模式乐观的同时,也要关注一下新出现的问题”,投融界该观察员认为。
那么,到底是那哪问题和深层次原因,导致了P2P平台的问题频发呢?投融界带您逐一进行分析。
原因一:资金池
国内的P2P平台几乎都设立有资金池,区别仅仅在于资金池是自主管理还是托管。自主管理,平台可以较为简便地支配资金使用,即使是托管,平台同样可以对资金的流向施加影响。
“当然,设立资金池,并非必然导致P2P平台的倒闭,但是资金池的设立,为P2P平台铺垫了出现问题的土壤”,投融界一位运营专员表示。
从对P2P问题平台的分析来看,很多P2P平台的倒闭,都是因为平台的管理者在没有任何监管的情况下,挪用了资金池资金。
“可以说,设立资金池是P2P平台风险产生的一个基础”,投融界该专员补充说。
原因二:大项目
一个P2P平台,如果上线的项目都是金额小的标的,即便出现某个标的投资失败、借款难以还上,对整个平台的影响也不是很大;另外,一线的P2P平台如陆金所等都推出了准备金制度,因而能够对逾期的小额标的进行先行赔付。但是,如果P2P平台涉及大额融资标的,那么平台的风险就瞬间增大;因为一旦大项目出现逾期,大额资金不能按时兑付,将危及整个平台的运营,毕竟大多数P2P平台本身就是轻资产的互联网公司。
最近,一线P2P平台红岭创投再次被曝出7000万元借款违约,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红岭创投之所以能够淡然处之,是因为红岭创投实力尚且雄厚,如果是其他的中小P2P平台,应该就已经倒下。“这是典型的‘一个老鼠害了一锅汤’,而这个‘老鼠’就是大额标的”,投融界一位分析师对此评论道。
原因三:审核不严
P2P平台固然被认为是互联网金融的“急先锋”,但是其依然没有脱离“金融”的范畴。既然是金融体系中的一环,就需要建立严格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但是目前我国的P2P平台多是互联网“出身”,而非金融“底色”,在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建立方面,严重滞后。由于平台的风控能力不强,自然会出现对许多标的资质审核和风险控制不严等问题。
“去年,行业就曾爆出两个一线P2P平台,同时上线相同借款项目的情况;P2P平台对于项目的审核情况,由此可见一斑”,一位投融界的会员表示,“一线平台尚且如此,其他平台可想而知”。
原因四:融资流向
不少P2P平台的资金主要流向了过剩产生或者周期性行业,并且借款周期较长。随着资金流向行业的周期变化,抑或是衰退,投资人的资金必然会出现蚀本,乃至血本无归。
另外,投融界还发现,有些P2P平台上线的项目主要是落后、产能过剩的行业;同时平台还标示了较高的收益,基本在8%以上,这就十分令人怀疑,这类平台极有可能涉嫌非法集资。
原因五:自融平台
一般情况下,P2P平台是由投资人以及借款人之外的第三方机构运营,这类平台会优先保证投资人的资金安全,毕竟投资人不断的资金注入,是平台得以生存的血脉。如果是融资方自行设立的融资平台,这类平台可能会优先保证融资方的利益。当然,即便是第三方机构,对融资方提出的要求也会尽量满足,这必然会放大平台投资的风险。
在投融界看来,以上五大原因,是导致目前平台倒闭、跑路、失联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行业门槛低、平台技术实力较弱、平台运营方能力有限等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总之,随着P2P行业淘汰和整合的速度加快,必然会爆发更多新的问题;因而,不论是投资人还是融资方,在通过P2P平台进行投融资的时候,需要多一个心眼,多一份谨慎。
(责任编辑:中国企业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