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是个十足的“书痴”,家里一万多本纸质书,出门电子书从不离手。别人眼中他是金光闪闪的商业明星,他却说:“我一生努力奋斗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不是办了新东方,而是终于有一天买书的时候已经不用太在意价格。”
今年4月世界阅读日之际,俞敏洪就曾在自己的书房进行抖音直播,和网友畅聊读书心得,为乡村儿童公益“带货”,将直播所得收入翻倍捐给乡村学校用于购买书籍。
9月10日,作为“都来读书”全民阅读计划的领读人,俞敏洪再次来到抖音直播间,对话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谈读书对人生的意义,向网友推荐自己爱读的书。
“没书在身边,灵魂就没有了安全感”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俞敏洪是新东方创始人,是成功的企业家、优秀的英语教育和管理专家。作为日理万机的“大佬”,哪有什么闲情逸致去认真读书?但如果想到他来自80年代书香浸润的北大,这些可能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做客央视读书类节目《朗读者》时,俞敏洪谈到大学时代关于读书的一件“糗事”。那时他刚从小地方的乡下来到北大,“发现自己什么书都没读过”。进宿舍的第二天,看见舍友正在读一本书,《第三帝国的兴亡》。他就问道:“在大学还要读这种书?”舍友听了,“把书从眼睛上拿下来”,白了他一眼,压根就没理他。
受到刺激的俞敏洪担心被同学看不起,发愤学习,却累坏了身体,因肺结核住院一年。在医院里,他想通了一点:只要保持自己的生命在进步就足够了,无须和他人一较高下。他有了大把时间,读了两百多本喜欢的书,还写了两百多首诗。在这个过程中,他觉得精神非常充盈,“感到时间没有被浪费”。
后来,他经常跟着班长——多年后与他共同创立新东方的王强去买书。在北大,“大家不比谁找了什么女朋友,就比谁读了多少书。”他还记得,当时的书价平均一本五毛钱,十一块钱可以买二十本书。大学期间,他每年都要读两百多本书,平均每两天读一本。
对于学生时代闹出的笑话,俞敏洪早已不放在心上,但通过阅读保持进步的习惯一直保留到了今天。即便后来忙于工作,他也坚持每天至少读三十页书,一年读大约六十本。
对俞敏洪而言,身边有喜欢的书相伴,就是一种极大的满足。每次出差,他都会带上一堆书,但往往总是没时间看,基本上是背出去又背回来。朋友嘲笑他带书不看的愚蠢,他自己想想也觉得好笑,但下次还是接着带。他说:“好像没书在身边,灵魂就没有了安全感。”
“‘有用的书’是肥料,‘无用的书’是土壤”
俞敏洪不止在一个场合规劝年轻人多读书。在他的一条抖音短视频中,他解答了“人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他谈到,尽管很多情况下,读完了一本书,书里的内容不久后就会忘掉,但这本书已经在无形中对你产生了影响。“就像你走过一条河,弄湿了衣服,上岸以后,衣服很快干了,但走过这条河的记忆还留在你的脑海中。书中不同的观点、思想、启发、争论会让你脑洞大开,锻炼你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反应速度,让你成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
在抖音上,俞敏洪经常展现自己“文艺青年”的一面,三句不离书,往往让人忘记他在事业上的成就。他还像是当年那个未名湖畔拥有赤子之心的北大学子,深情地朗读海子、顾城、舒婷的诗,向网友推荐《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诗》系列。在评论中,一名网友写道:“读您推荐的第一本书是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让我的内心久久为之震撼。在现在这个泥沙俱下的时代,希望您给我们多分享一些有营养的好书。”
此次直播正值教师节,两位“教师”聚首,话题自然离不开教育。对话中,李玫瑾谈到,除了以人为师,我们也应当以“书”为师。俞敏洪对此深以为然。他回忆道,自己在大学时期读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像给自己的人生“上了一课”。这本书对他影响深远,书中的“超人概念”把当时的他“从自卑中拯救了出来”。在俞敏洪看来,人不仅要读工具书、专业书等“有用的书”,将书中的知识转化成能力,更要读带来精神享受的“无用之书”,提升自己的气质和眼界。
除了哲学,俞敏洪喜爱的“无用之书”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历史类书籍。比如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系列。这位专注于罗马史的日本作家历时十五年才完成这部鸿篇巨制,俞敏洪就每年守着,出一本买一本,“每次买到一本,心里就会多一份欢喜。”
直播中,俞敏洪就向网友推荐了一本最近阅读的历史纪实类作品,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类书籍,这部作品没有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它有意避开了大明的正史,不厌其烦地记述了发生在基层政府和老百姓之间的六个民生事件。俞敏洪表示,读这本书,好比管中窥豹,尽管不能窥见大明的全貌,但也能够清晰地感知大明的管理风格,以及大明朝廷和老百姓的关系。官员的腐败、司法的不公、行政效率的低下,使得百姓的利益被不断侵蚀,明朝的民间世相在这六件历史“琐事”中被揭露得淋漓尽致。不需要理论高度,读者就能基本理解一个王朝走向衰败并最终灭亡的原因。
俞敏洪认为,“有用的书”是肥料,“无用的书”是土壤,可以让一个人的学识和精神蓬勃生长。至于呈现出的结果是怎样,并不重要。“因为读书了,我们与众不同”。
(责任编辑:中国企业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