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资讯网讯:美国商业内幕网10月28日刊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名誉教授布鲁斯•迈克恩斯的文章,关注中国企业近几十年如何从“模仿者”演变为“创新者”。该文章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从简单模仿到适应需求”、“从遵从世界标准到达到世界标准”和“从寻找新资源到追寻新知识”。
第一阶段,从简单模仿到适应需求。在这一阶段,中国公司模仿西方企业进行生产加工,或是生产配件供给跨国公司连锁店。跨国公司迫使中国供应商们生产出的产品达到“高品质、低价格”的目标。起初中国国内客户只要求产品价格低廉,中国生产商很快就学会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
文章称,相比于国营企业,中国的私营企业更为开放、竞争力更强。因为更加了解当地消费者需求,中国企业能够与在中国的跨国企业进行长期有效的竞争。尽管中国本土公司缺乏外国公司所具备的研发能力,但受惠于中国政府开发的广泛技术网络与创新生态系统,这些公司也可以进行创新。此外,满足客户需求以及应对紧张竞争而获得的经验,让中国企业也能够拓展到其他市场,生产出更为先进的产品。
文章认为,在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上获得的竞争经验,刺激着中国企业迈向转型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即“从遵从世界标准到达到世界标准”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企业,尤其是像“海尔”这些出口市场上的活跃企业他们开始着眼于达到全球标准。
如今,许多中国公司的产品已经达到了国际标准,但是海外市场上知名的中国企业依然很少。这一事实成为了进入改革第三阶段的原因之一。
第三阶段,从寻找新资源到追寻新知识阶段。文章称,中国企业的实力在国内市场中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增强,加之企业成功带来的雄厚资金,如今的中国企业正在转向海外市场。早期扩张时期,中国企业经常到海外投资石油和其他自然资源。然而,处在第三发展阶段的中国企业开始更加注重对创新资源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外国公司进入外国市场,还有一些则选择在美国和欧洲设立研发中心,选择的地点经常就是创新所在地,如美国硅谷。在这方面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中国的华为。通过多年海外扩张之后,华为已经设立了一张拥有16个研发机构和36个联合客户创新中心的网络。
(责任编辑:中国企业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