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0年上交所、深交所挂牌成立到现在,中国股市的发展已历经25个年头。25年间,股市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相对规范,从政府带动入市到股民自发的前仆后继。对于广大“散户”来说,25年间,从最初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到暴涨暴跌下大起大落的人生历程, A股25年,是锦绣花园,也是修罗炼狱。
第一代股民(1987年-1992年):懵懂入市,排队炒股
群体特写:绝大多数人并不清楚“股票”为何物,却懵懵懂懂地成为证券市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没有电脑交易系统,为了能早点达成交易必须提前排队。买入股票预约单时,通常要连夜排队。当年的上海人民广场黄万国营业部门口,往往直到夜深也是一派熙攘景象。第一代股民,与股市一起萌芽,相伴走过懵懂的青葱岁月,又一同走向成熟。
交易特征:去工厂门口或证券公司柜台排队买纸质股票,从报纸和广播电台中获得少量股票信息,证券公司还属于银行主管,K线图都要自己用笔画出来。
第二代股民(1992年-2001年):认购证改变一生,小道消息炒红概念
群体特写:“再不进去就晚了!”这是第二代股民当时的心态,在交易所开门的一瞬间,大门的玻璃上满是挤得变形的脸。特别是随着“5·19行情”的启动,许多投资者涌入股市。此时,网络概念股的赚钱效应让所有人为之疯狂。同时,第二代股民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选股,学会用技术分析股市行情。
交易特征:必须填写委托单,当时的交易系统依然很落后,投资者无法获悉股票的即时价格,官方渠道依然以广播电台、电视及报纸为主,但典型特征是,交易所中的小道消息开始增多,各种“内幕消息”从三姑六婆的嘴里不断冒出。
第三代股民(2001年-2005年):牛熊交替泪满面,PC炒股成潮流
群体特写:2001年中国股市大病一场,接二连三的“黑色星期一” 使股指在风雨飘摇中迅速跳水,万亿财富灰飞烟灭。“暴雨滂沱,不见有人撑起伞;泪雨成河,倒见有人撑起船。”这句话用来形容当时的熊市再贴切不过了。
交易特征:使用证券营业部的交割机进行股票交易,同时,中国互联网开始普及。很多家庭拥有了第一台电脑,而当年无数家庭购买电脑的初衷就是用来炒股,Windows98加上拨号上网,使得PC炒股成为一时潮流。与前两代股民相比,这代股民更善于利用互联网学习股票投资知识,了解市场信息。
第四代股民(2006年—2013年):大起大落的人生,掌上资讯时代开启
群体特写:股民迎来A 股史上最大牛市,骑在牛背上就能赚钱,2007年A股曾一度冲到6124点这一历史高点,许多股民根本无心工作,辞职炒股的例子屡见不鲜。但不幸的是2008年后中国股市进入了罕见的大熊市,股指一落千丈。面对A股的暴跌,散户一片哀鸿遍野,甚至出现了多例因破产导致股民自杀的恶性事件。
交易特征:网络交易已经成为股民的首选方式,大爷大妈包网吧集体炒股的新闻见诸报端。在信息获取方式上,受益于WEB2.0的发展,股民们已经不满足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即时通讯工具、股票论坛和股票聊天室成为许多散户交流心得,乃至获取“内幕消息”与小道消息的首选渠道。同时,随着手机的智能化发展,越来越多的股民开始在手机上获取股票信息,掌上炒股从此萌芽。
第五代股民(2014年以来):政策牛蹄踏上改革路,智能炒股大幕拉开
群体特写:在“互联网+”、万众创业、国企改革等多重利好下,这一波的牛市行情,点燃了不少80、90后的激情,并在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成长为新生代股民。新生代股民更懂得运用科技的力量,如利用大数据来炒股,通过大数据分析跟踪主力,提前布局以及规避风险。
交易特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第五代股民在PC端之外,更青睐于用手机APP炒股,APP已经成为第五代股民交易买卖、获取信息乃至学习咨询的主要工具。在获取信息的通路上,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使得股民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同时大量炒股APP应运而生,目前市面上唯一一款基于大数据应用提供智能选股服务的股票软件百度股市通,通过专业的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百度股市通能够抢先市场一步提供热点信息和相关股票,相比前几代股民,第五代股民可谓生正逢时,已然进入“智能炒股”时代。
(责任编辑:中国企业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