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钱惠芬将收购的农产品放入印有“东钱湖”商标的包装盒里。
“打上这个商标,价格卖得高!”钱惠芬把几条朋鱼干往包装箱里放,指着包装箱上的一个“水墨金钱+东钱湖字样”的商标图案说,“很多人认识‘东钱湖’商标,国庆中秋八天长假,这朋鱼干卖了3760箱,走量又走价!”
近日(10月9日),宁波市市场监管局东钱湖分局走访企业,调研知识产权工作,东钱湖农副产品购物中心经理钱惠芬很兴奋,用自己公司的经营事实佐证“东钱湖”商标的作用,讲述运用这个“Logo”奔小康的故事。
宁波的东钱湖,是浙江省最大的天然湖泊,2001年设为旅游度假区。这里不仅山水融生,风光秀丽,而且农副产品特别丰富,水土特产有100多个品种。2003年,在当时区工商分局的指导帮助下,宁波东钱湖投资有限公司对“东钱湖”这一区域名称注册了全类别商标。
图为“水墨金钱+东钱湖字样”的“东钱湖”全类注册商标。
“我是第一个申请使用‘东钱湖’商标的。”钱惠芬说, 她办过石矿、开过服装店,都没有成功。“2004年,转行卖农副产品就开始用这个商标。但商标时间不长,名气不大,农产品也很难卖出去,店里的生意一般般,收入只够全家人过过日子。”
2005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东钱湖考察调研,提出要把东钱湖“建设成为文化型、生态型的旅游度假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抓住这一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的殷切要求,积极将实施商标品牌战略与建设“两型”旅游度假区结合起来,以“东钱湖”商标为抓手,启动实施“商标富农”工程,大力宣传“东钱湖”商标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推动当地农副产品使用商标拓市场。
区管委会成立“东钱湖”商标管理机构,由区市监分局牵头推进“东钱湖”商标的宣传推介、奖励使用、规范许可、价值评估等措施落地,区财政累计投入推介宣传经费1600万元,奖励使用资金130万元。经过培育、推广、提升三个阶段的努力,“东钱湖”商标先后获得市知名、省著名商标,其价值经权威机构评估达到52.3亿元,质押贷款5亿元,知识产权作用日益彰显。
图为钱惠芬的农副产品销售中心商店。
“品牌一响,黄金万两”。钱惠芬的农副产品销售随着人们对“东钱湖”商标认知度的不断提高开始火爆起来。“2012年出现很大转机,生意特别好,旅行社、酒店宾馆、企业单位、游客都在我这里拿货。销售额由原来的五、六万,一下提高到了上百万。”钱惠芬表示,当地的农产品通过她的销售中心贴上“东钱湖”商标得到升值,实现了农产品的“惊险一跳”。“光卖东钱湖的麻糍,一年就要卖掉3000多盒,有商标的10块钱一盒,没有的8块钱一斤,而买10块钱一盒的人还特别多。”钱惠芬说,没有商标是低价,有了商标可能就是价外价。
当地政府及部门看到钱惠芬的变化喜在心头,百丈杆头,更进一步,积极主动引导帮助她走“公司+农户+商标+扶贫”的发展模式。从2015年开始,钱惠芬吸纳了2173户低收入农民,为她的公司提供土特产品。“朋鱼干、青鱼干、笋干、笋干菜、土豆、土鸡、西瓜、葡萄、杨梅、麻糍,青团,有上百个品种,都是他们提供的。”钱惠芬表示,“东钱湖”商标不仅使她发迹起来,也带动了当地的贫困农户增收,“有的一年在我这里要赚走五、六万,还有的学着我一样干,也办起了自己的企业,用‘东钱湖’商标去拓展市场。”
宁波市东钱湖涌钱运通农场经理夏岩弟,原来家庭人均收入不到4000元,6年前为钱惠芬的农副产品销售中心提供水果产品,一年赚上5万多元。到了2016年,夏岩弟自己办起了农场,种、养、加工业一起上,申请了使用“东钱湖”商标,种植的红心火龙果等12个水果类品种,养殖的甲鱼、加工酿造的铁皮石斛酒,都打着“东钱湖”商标跑遍全国市场。今年虽受疫情影响,但网上销量比去年增长了46%,生意仍然火爆。
据了解,目前使用“东钱湖”商标的企业有53家,从业人员2720人,有3900多户农民为这些企业提供初级农副产品,每年为农民创收5790万元。前不久,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开展全区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攻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年家庭人均收入9000元以下的农户已全部清零,全区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保持在10%以上。“一个‘Logo’圆了农民小康梦,这在东钱湖是个奇迹!”钱惠芬说。(通讯员 龚正和)
(责任编辑:mzcy898)